Destination作為北京最著名的Gay酒吧,8月27日將是它五週歲的生日。
股東之一小王回憶這五年,他說:「對於第一個北京的Gay吧來說,Destination一路走來可謂是跌跌撞撞。」合夥人除小王外,還有四個同伴,他們中有外國人、娛樂圈專業人士等,讓他們走到一起,起因都是對音樂的愛,其次才是他們共同的志向。
「五年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像樣的、有一定檔次得Gay公開活動場所。」所以他們幾乎是一拍即合地打起了算盤,因為客人群體的特殊性,所以酒吧選址在了當年十分安靜的工體西路,誰料到如今的工體西路,簡直成了北京躁動不眠夜的代表。
「當時遇到很多問題,一個是要聯合和打點各方關係,咱們的政府雖然不說這不合法,但也絕對不支持。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一些同行對手的惡性競爭,在此前北京Gay的聚會地都非常不正規,這也給外界樹立了一個髒、亂、差的印象。「五年來,小王他們不僅讓『目的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同志們的家,就連在此工作的員工,都享受到各種社會保險、頂起英文培訓以及國內外的旅遊活動。」Destination是每個人的家,對於管理者來說,看到了今天這個五歲的孩子,心裡只能用溫暖來形容。」
說起Destination,小王覺得就像自己看著自己的孩子在不斷成長。他和幾位管理者一直在用打理好一個Gay吧的實際行動,試圖去改變同性戀目前在中國的現狀,他對此抱有積極態度,雖然在言辭之間,小王沒有誇大其詞地提到這麼深遠的責任感,但每次聽到外國朋友回國後像朋友們描述中國並非一個沒有同志存在空間的社會評價時,他就知道有時雖然茫然、偶爾想要放棄的想法此刻都豁然開朗,『目的地』的深層含義也變得更明確,「走到這裡,停下來,休息片刻,只要能感覺溫暖,就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在管理者中,小王和小楊是圈內眾所周知的一對朋友,主要是他們倆負責酒吧的日常管理,而小王也在外企做一些自己的工作。時間追溯到在他和小楊認識之前,那還是一個完全沒有對同性戀開放的時代,17歲的小王考入某軍醫大學學醫,在他的潛意識中,他就覺得一人分飾兩個角色(醫生和軍人)應該很神氣。當時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男朋友,「當時並不知道什麼是Gay,也不明確自己到底是不是Gay,在我當時的性幻想中都是一些電影和生活中見過的『女流氓』」,以至於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會覺得自己與他人不一樣,甚至在高中時期與他保持關係的男朋友在後來的時間也紛紛結婚,「我確定他們都是直男,我後來分析了下在那時候能有那樣親密無間的『情人』關係原因可能有兩個,那個時代結交異性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另外就是兩個人相處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到了那個親密無間的程度。」
令小王至今還不太明白的事是:他曾經和男朋友都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愛並經常強烈得「吃醋」,不管被吃醋的對象是男是女,經常會因此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打得頭破血流,也許這就是所謂「雙性戀」的特質?
大學畢業後,小王在醫院幹了9年,這個時候已經非常明確自己的性取向了,這期間也開始走向「社會」,經常出入同志們去的公園、舞廳等,先後換了幾任「BF」。
「1994年是我的人生轉折點,我認識了現在的朋友小楊。」當時小王已經是臨床主治醫生,非常辛苦,收入也不高,自己的道德準則又不忍心收紅包(特別是病人比較窮的),同時醫院論資排輩的管理體制以及同事過於關心你的私生活等等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讓他對目前的生活已有厭倦之感,在小楊的建議幫助下,順利轉行到外企做醫療顧問。
在外企的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小王去了很多國家,因此也見識了不同國家Gay的狀況,也光顧了很多Gay Bar、Club、Party,「這無於對我們目前酒吧的定位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幫助。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謝我們雙方的家人對我們的理解和愛,也非常驕傲自己能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成人,雖然我們(除了他媽媽)沒有公開談論我們的性取向,但每到春節等我們都會一起過年,平時爸爸媽媽兄嫂也都會提醒我要對我的他更關心、別發脾氣等等。」
有了這些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小王心裡就別提感到有多暖了。他們與雙方的父母都是以「爸、媽」稱呼,這十幾年來,小王和小楊一路走來,由愛情到親情,雖然磕磕碰碰不斷,但還是互相適應、互相扶持地走到了今天,其中的酸甜苦辣和「直人」沒什麼不同,有的可能是面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收獲的可能是更多的甘與甜。
在參觀Destination之前,曾有朋友感慨說,「同志之間的感情有時比異性戀還要溫暖和穩固。」在小王毫不忌諱的坦白中,我們看到社會以越來越包容的姿態去理解「少數派」,如他所說,「我覺得中國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理解人群中有這麼一些『少數民族』存在。對我個人來講,作為一個Gay生活在中國很自在。當然我也知道有些人很不自在,尤其是家裡給的壓力可能更大些。」
看來,Destination試圖傳遞的理解包容以及溫暖,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最好注釋。
本文原載:《iLOOK》2009年8月刊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