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

Please select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請選擇你慣用的語言。

请选择你惯用的语言。

English
中文简体
台灣繁體
香港繁體

Login

Remember Me

New to Fridae?

Fridae Mobile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More About Us

6 Oct 2009

女同運動:分歧與聯合

性少數女性和女性主義者並不總是志同道合,雙方不僅存有分歧、甚至產生誤解。但這些分歧和誤解正是對女性自身的多樣性的最好說明。早在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就有多個非政府組織提議將「反對基於性傾向的歧視」列入大會發表的《北京行動平台》,但迫於多國政府的阻力,最後僅被化減為女性的「性自主」。

《女同運動:分歧與聯合》(Lesbian Movements: Ruptures & Alliances)是「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LGA)於2009年推出的一本介紹女同運動現狀、經驗及策略的讀本。書中收錄了全球多位運動人士的談話,呈現她們在女同團體、公民社會及人權機構的感想和故事。本文編譯該書精要,願能對希望了解國際同運態勢的國內讀者有所幫助。


ILGA小傳

「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簡稱ILGA)是一個世界性的組織聯盟,由致力於爭取性少數人群平等權利的全國性組織或地方性組織聯合而成。

ILGA於1978年成立於英國,當時名為「國際同性戀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Gay Association,簡稱IGA)。1986年,更名為「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LGA),並不斷完善機構設置上的性別平衡,設立了男女各一的秘書長,男女各一的六區域(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拉美/加勒比、北美)代表,增設婦女代表和跨性別代表,並將組織名稱全寫為「國際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中性人聯合會」。

截至2009年,ILGA的成員組織共計670個,分別來自110個國家。ILGA的宗旨是爭取人權、反對基於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歧視。ILGA以世界理事會及其下的各區域理事會為基本組織架構,各類代表均為大會推選的無薪職位。2009年ILGA僅有4位全職雇員,很多工作由實習生和志願者完成。

成立三十年以來,ILGA可謂碩果累累,這些成就中包括:

1990年,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上剔除;
1991年,說服國際大赦組織給予因性身份而遭監禁的男女同性戀者「政治犯」待遇;
從2005年起,在聯合國人權大會上組織性少數運動人士進行討論;
2006至2007年,推動《日惹原則》(Yogyakarta Principles)的出臺,該文件成為了與性傾向及社會性別身份相關的人權事務的國際法範本,被廣泛應用於對國際組織進行政策遊說;
從1993年至今,ILGA或其成員組織多次入選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該理事會是全球首個讓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層面發揮作用的舞台。


2008年11月,奧地利維也納,第24屆ILGA世界大會代表合影。


女性主義的啟發

女同志一直以來有自己的陣地,但不容否定的是,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社會運動、也作為一種分析社會的理論,對女同志也大有啟發。總體來說,兩性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是女性主義者的普遍追求,但女性主義自身也是門派林立、眾說紛紜。因此,要簡單地定義女性主義是很困難的,而對於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的個人來說,「女性主義者」這一稱謂也有著不同的內涵。儘管如此,縱觀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大致地劃分出三次浪潮還是可行的。

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發源地是英國和美國,隨後歐洲、拉美、澳洲的其他國家也加入其中。此次浪潮以爭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為中心,尤其以爭取男女平等的選舉權的鬥爭為典型。

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特點是對文化和政治領域的諸多不平等現象的抗爭。這些不平等反映在男性至上的父權制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例如兩性在法律、性、家庭、工作、生育權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一直持續至今,主要的趨勢是向行政層面和學術領域進軍。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就是這一趨勢的集中表現。這次女性主義浪潮的另一特點是許多女性主義支流的崛起,例如黑人女性主義、女同志女性主義、拉丁裔美國人女性主義等等,這些支流往往和反種族主義運動、反資本主義運動以及同性戀/酷兒運動形成共生關係。

性少數女性和女性主義者並不總是志同道合,很多時候,雙方不僅存有分歧、甚至產生誤解。但這些分歧和誤解正是對女性自身的多樣性的最好說明,因此值得關注。

早在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就有多個非政府組織提議將「反對基於性傾向的歧視」列入大會發表的《北京行動平台》(Beijing Platform for Action),但迫於多國政府的阻力,最後發表的文本中這一訴求僅被化減為女性的「性自主」。

無獨有偶,在2005年的《婦女環球人文憲章》(Women's Global Charter for Humanity)中,「反對基於性傾向的歧視」再次被排除在最終文本之外,原因是一些保守主義政府從中作梗。儘管如此,由此引發的討論卻讓越來越多的人贊同這一觀點:每個人類個體都有權主導自己的性、有權選擇自己的伴侶、有權選擇是否結婚以及是否生育等等。

性少數女性作為女性中更為弱勢的群體,其權利本應得到伸張,但在相關國際文件中,常常甚至連女同志的名稱都不曾提及。因此,在女性主義運動中,性少數女性若能表明自己的身份和訴求,將是很有意義的。雖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這樣做,但出櫃的女同志越多,她們自己的生存空間就越大。而同時,同志運動中的女性也需要具有女性主義的思考,因為它的反父權、反資本主義和反種族主義的視角往往很能帶來啟發。


男人的進化(上)和女人的進化(下)


下面這份《如何在男人當家的組織中站穩腳跟》的小貼示,女同志們頗可借鑒:

1、別用男人的標準量自己,要從容不迫,保持個性。
2、胸有成竹再行動,沒信心時也要顯得鎮定。
3、別讓自己疲於奔命、費力不討好,要有尊嚴。
4、遠離蜚短流長,深入認識真相。
5、不要總當跟班,自己要有主意,重要問題別妥協。
6、不要害怕爭論,要據理力爭、以理服人。
7、遇到小人須冷靜,要不卑不亢,委曲求全只能讓對方得寸進尺。
8、不要甘當二等公民或者保姆雜役。
9、不要參與男人的遊戲,更要當心變成男人遊戲中的棋子兒。


多重身份,多重歧視,多重抗爭

以下,本文將介紹那些生活在具有強大宗教勢力、或歷史上種族主義盛行的國家的性少數女性的處境。這些女性所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她們的性身份,更來自她們自己的信仰、種族等其他身份。

2008年雅加達酷兒電影節海報,2009年南非同志電影節海報

印度尼西亞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國家,雖然實行政教分離的社會制度,但1998年的動亂以及其後的經濟困境導致了原教旨主義的抬頭,原教旨團體利用伊斯蘭和道德之名謀取權力,對婦女和性少數人群多有攻擊。

面對原教旨主義的威脅,東南亞的不少同志團體認為,伊斯蘭勢力是女性主義和同志運動的最大敵人;但也有一些團體認為,這種簡單的歸咎是和恐同心理一樣的「恐伊斯蘭」心理。鑒於此,馬來西亞的組織「伊斯蘭姐妹」(Sisters of Islam)正在用進步的觀點重新解釋古蘭經。而印尼的一些穆斯林女性主義團體和學者也支持性少數者的人權,還把伊斯蘭和同性戀視為並行不悖的事物。她們認為,伊斯蘭教義的精髓在於要使人具有人性,在於對人的深刻尊重,這種尊重不因種族、膚色、社會地位、社會性別身份和性傾向而異。只要這種社會性別身份和性傾向也代表著對愛的分享、而沒有代表暴力,那它就仍然符合伊斯蘭的教誨。

除去原教旨主義勢力對伊斯蘭的盜用,一般穆斯林對性少數人群的誤解通常是出於無知。異性戀者常常不了解同性戀是怎麼一回事,就像很多同志一開始並不了解自己、甚至現在仍然生活在內化的恐同心理之中。

面對這種情況,印尼的一些同志活動家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開展「快樂政治」──對社群外,運用生動幽默的方式進行對話溝通;對社群內,借助體育運動等手段營造安全空間、構建活力團隊。

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建立民主制度僅有二十年歷史,種族主義的壓迫讓南非的性少數活動家對基於多重身份的多重歧視深有體會,同時,這也促使他們將爭取性少數者的人權納入更廣泛的、為正義和平等而進行的鬥爭。

南非憲法名文規定,禁止基於性傾向的歧視,這使得南非在立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同時,南非又是世界上婦女遭受強暴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針對性少數女性的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尤以通過性侵害和謀殺來「矯正」外表「出格」的女同志的行徑最為令人髮指。這一切,都折射出南非近年來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社會問題──福音派信仰抬頭、退守傳統的趨勢增強、狹隘民族主義和部落主義卷土重來、道德保守派得勢等等。同時,它也表明,南非未能在司法上切實保障憲法所允諾給公民的權利。

南非的同志團體和人權組織一直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他們宣稱,只要司法體系對犯罪的懲治不力,罪行就會一再發生,那麼,立法行動所希望帶來的社會變革就不會真正實現。

而在更多的「南方國家」──非洲、亞洲、拉美和加勒比等等,貧窮、失業等普遍的社會問題使得同志運動從一開始就要求改善性少數人群的經濟處境和社會地位。在這些國家,宗教、文化和傳統往往更容易遭到挪用,成為人排擠人、人壓迫人的工具。因此,很多同志團體選擇了加入更廣泛的社會運動陣營,爭取主權和社會公義,探索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替代模式等等。這不啻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跨性別,無人理解的性別?

通常所說的性少數/同志人群,在英文中一般對應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即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四者中,跨性別身份因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傾向等諸多概念的犬牙交錯,所以更少得到人們的清晰理解。對跨性別者的誤會和負面對待,甚至在性少數社群內部也屢見不鮮。


來自博茨瓦納的ILGA跨性別代表(中)


大多數男同性戀者對男變女跨性別者的態度是一種表面的接納或者勉強的寬容,他們通常不會去認真區分跨性別群體所包括的變裝者、變性者、跨性別者(crossdresser, transsexual, transgender)等不同身份的根本差異,而僅僅用他們家長式的邏輯,把跨性別群體視為需要保護的柔弱之輩。同性戀男人終歸還是男人,有些時候,男人的傲慢讓他們不屑於去理解多種多樣的社會性別身份和千變萬化的性別表達。

而對於女同性戀者來說,跨性別者帶給她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遲疑和敵意。她們很容易認為男變女跨性別者是些假冒的女人,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女人,因為他們生來具有男兒身。而女變男跨性別者常常被認為是女性群體的叛徒,因此將被無情地剔除出去。這種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偏見和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但是,女同性戀者多少還有耐心去了解跨性別問題,去嘗試認識性別身份和性別表達的多樣性。

而當我們討論社會性別身份和性別表達的時候,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是:難道一個外表陽剛的女性,非得要借助內在的男性社會性別身份,或者說,非要聲稱自己擁有男人似的的心理,才能使她的外表合理化嗎?難道說,我們一定要把一個具有陽剛氣質的女性形容成「像男人」,而不是承認,一個女人也可以具備陽剛之氣?


非洲女同志遊行,標語道「女同性戀是真正的女人」


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擴充關於性別身份和性別表達的知識。自由選擇性別身份和自由進行性別表達作為一項基本人權,也在逐漸被更多的國際組織或國家政府所承認。同志運動的發展,終歸離不開對同志社群內部多樣性的承認和接納;女同運動的成長,也一路伴隨著對女性自身的複雜性的正視和善待。


本文原載:同語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

Social


Select News Edition

Featured Profiles

Now ALL members can view unlimited profiles!

Languages

View this pag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Like Us on Facebook

Partners

 ILGA Asia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IGLHRC - Fridae Partner for LGBT rights in Asia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