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書,認識了不少男同志,發現他們與社會一般對男同志的刻板印像:濫交、無意維持長久的情侶關係、只對性有興趣、討厭女性、娘娘腔、膚淺、神經質等,有明顯差距。
伊芙琳對同性戀突破性的研究在金賽的著作《男性性行為》出版十年後,在一學術期刊發表。
如果說金賽的研究間接令社會關注同性戀課題,那伊芙琳的研究則直接挑戰社會對男同性戀的刻板印像,直接影響美國心理學界對同性戀的立場,並在二十年後正式宣佈同性戀並非一種心理與精神病。
伊芙琳在考獲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加里福尼亞大學於洛杉磯的分校(UCLA)教書。在那里,她認識了不少男同性戀者。
這一群自信的男同志又介紹她認識更多的男同性戀;久而久之,她逐漸發現這些男同性戀者與社會一般對男同志的刻板印像有明顯差距。
當時的社會(其實今日亞洲許 多社會亦然)對男同性戀的刻板印像是:濫交、沒有興趣於長久的情侶關係、只對性有興趣、討厭女性、娘娘腔、膚淺、神經質等。
伊芙琳做為一名女性心理學家,第一次在現實中認識男同性戀,令她大開眼界,也因此引發她糾正社會對男同性戀印像的決心。
測驗結果顯示,男同性戀者與男異性戀者的心理狀況無明顯差別。如果他們不告訴這些心理學家自己的性取向,單憑測驗,根本難以猜測。
接著,她找來一群心理學家,在未告訴他們有關回答心理測驗試卷者的性取向的情況之下,分析這些人的測驗成績。
最後,她要求這群心理學家針對有關測驗成績,為進行測驗者評估心理健康狀況。
這群心理學家由始至終,都未被告知誰是異性戀者誰是同性戀者。
伊芙琳在研究中採取兩種心理測驗,一種是Rorschach,另一種則是TAT。
這兩種測驗可謂是心理學家是對性格與心理狀況相當經典與權威的測驗,在學界廣被接受。
測驗結果顯示,男同性戀者與男異性戀者的心理狀況無明顯差別(其實測驗結果顯示,男同性戀的心理健康指數比男異性戀稍高,不過在統計學上仍未達至具意義性的差距)。
換言之,如果他們不告訴這些心理學家自己的性取向,單憑測驗,根本難以猜測。
不過最有趣的還是,有一名心理學家在評估一測驗者的Rorschach心理測驗成績時表示此君心理非常健康,是理想的爸爸和丈夫,對人際關係各方面的表現幾近完善。
他接著還說,這是最理想與典型的男異性戀。
伊芙琳的研究間接顯示,如果接受試驗者稍微透露自己的性取向,先入為主的偏見將直接影響心理學家的分析;偏見產生的力量混淆人的清明意識,難以客觀公正。
結果該名心理學家對此君的心理大彈特彈,指他情緒不穩、優柔寡斷、內向、心理有問題等等。
伊芙琳的研究間接顯示,如果接受試驗者稍微透露自己的性取向,先入為主的偏見將直接影響心理學家的分析;偏見產生的力量可令人對同一事物的分析南轅北轍,混淆人的清明意識,難以客觀公正。
伊芙琳的研究在當時令心理學家們大開眼界,使學者再不能如過往般相信社會所賦於男同性戀的刻板印像。
此事之後,再經過二十的研究、奮斗與糾誤,美國心理治療師學會(APA)終於正式宣佈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病,只不過是性取向有異而已,而這並不影響一個人的心智!
許許多多同志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留下佳美腳蹤,令我領悟不論世事多麼阢隉動盪,無論局勢多麼危疑震撼,只要有人堅持良善,有人堅持去愛,滴水穿石,天地動容。(電影《Changing Our Minds》紀錄伊芙琳乎格爾博士生平事跡)
許 許 多多同志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留下佳美腳蹤,令我領悟不論世事多麼阢隉動盪,無論局勢多麼危疑震撼,只要有人堅持良善,有人堅持去愛,滴水穿石,天地動容。
今日的同志活得比較自在,殊不知前人為我們付出了多少代價,而試問我們,又準備為自己為後來者做些甚麼?
如果不是那一群可愛的男同志接受自己接納伊芙琳,如果不是有一群勇敢自信的男同志願向伊芙琳現身,將歷史改寫,現實亦會不同。
讀史使我明悟:如果我們捨安危相仗,患難與共,堅持去愛,勇敢地走出來,縱使目前情勢難以一時改觀,未來肯定會很不一樣!
歡迎與作者電郵交流:oyoungm@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