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ritz Klein, MD(弗里茲·克萊恩)
譯者 陳雅汝
出版社 商周
出版年份 2007
《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
作者 Loraine Hutchins,Lani Kaahumanu(羅蘭·哈金斯、蘭妮·卡阿乎瑪努)
譯者 陳錦華
出版社 商周
出版年份 2007
《異/同之外:雙性戀》、《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是關於雙性戀論述與故事,讀來不覺生硬,更能感受雙性戀者真實經驗。
譯者之一的錦華說,剛出版的時候有一些讀者在部落格分享,台灣終於出現雙性戀的聲音,自己的經驗被看見。她覺得這是「舊書的新書通報」,翻譯其中論述、經驗與概念,即便是現在的台灣性別論述很豐富,雙性戀的概念還是很新穎,有必要讓讀者去看到雙性戀議題。
20年前歐美雙性戀處境與現在台灣雙性戀處境很類似,關於雙性戀的文獻資料很缺乏,雙性戀議題在台灣開發程度非常低,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對於自己的性傾向還在尋求過程時,通常會到圖書館找資料,但發現找不到時的那種焦慮與不安。這也是中文出版的必要。
《異/同之外:雙性戀》作者克萊恩醫師提出一個觀點,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有所謂的恐雙症,也就是對於雙性戀的迷思與歧視。另外他也提出性傾向量表,提出7個變項,性吸引力、性行為、性幻想、情感偏好、社交偏好、異性戀同性戀生活方式、自我認同,每個變項都以7分來為自己評分,例如有人對異性較有性吸引力,性幻想對象多為同性,社交偏好兩個性別都有,自我認同是雙性戀。
同時克萊恩醫師還加上時間──過去、現在,以及理想上。這樣的量表補足金賽量表的不足,比較細緻呈現每一個人性傾向,會因時間不同而有所更動,並非直線進行。
多數人對於雙性戀的疑惑多半認為雙性戀是摸索過渡期,最終還是要選邊站,最好是選擇正常的異性戀比較保險。然而錦華說,這是對雙性戀情慾不熟悉與不接受。台灣跟美國不同,許 多社團把雙性戀存而不論,雖然隱約有人在過雙性戀的生活。即使在同志團體裡。在西方雙性戀運動已有20年,台灣現在才要開始,90年代引進LGBT概念,也沒有細緻去看到雙性戀,就把B放在同志一起談。多數雙性戀在同志圈,似乎沒有那麼急切的壓迫感,沒有必要太去凸顯雙性戀的存在,雙性戀身影消失很可惜,尤其在性別教育上。
那麼雙性戀需要社群嗎?《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是美國有史以來雙性戀第一次集體現身的作品,自己寫自己的故事,作者多半選擇認同雙性戀,生命故事豐富多元不同,不能用單一標準規範,在異同之外的可能性。
社群可以擁有支持認同與提供資源,比較像個家。雙性戀也許 可以在同志社群裡找到一個生存空間,但生命是斷裂的,在任何空間無法完整呈現雙性部分。錦華說有些雙性戀朋友,既使在同志社群,也必須要偽裝,如果有異性戀情,就必須消失一段時間。
台灣雙性戀存在目前多半在BBS上的雙性戀版,但很希望找到同為雙性戀的朋友。今年6月批踢踢雙性戀版有人希望能突破組織實體團體,而成立「Bi the Way:拜坊」(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BITHEWAY),對社會發聲,希望被看見,對大眾對話,去除「雙性戀是渾沌不明遊走異同之間的騎牆派」的污名,今年10月將組隊參與同志大遊行。
「我是一個標準的雙性戀嗎?」「其他雙性戀長的什麼樣子?」「雙性戀如何談感情?」雙性戀是什麼,別去問上帝,就讓自己決定吧!Bi the Way, By my Side!
本文全文原載於「一道彩虹經濟」網誌之《插播愛情》:http://blog.yam.com/rutgers/article/11354810
讀者回應
搶先發表第一個回應吧!
請先登入再使用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