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單附近一家小餐館裡,巴黎吹滅了他72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在場參加生日聚會的還有其他一些同性戀者,他們都是朋友。巴黎說,他經歷過人生的痛苦和快樂,如今已不再被認為是「壞人」,他終於可以高抬起頭過自己的生活。
《中國日報》的報導說,許多年輕的同性戀者從巴黎的經歷中感受到了希望和鼓舞,巴黎的特別經歷,映射出中國社會在對待同性戀者的態度上所發生的緩慢而又明顯的變化。儘管障礙仍然存在,巴黎認為人們已經享有表達性傾向的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自己的生日聚會中,巴黎又唱歌又讀詩,還不時從襯衣口袋裡拿出男友的照片。巴黎講述說,他的初次同性戀經歷是從16歲開始,那段交往持續了四年。在那個年代裡,同性戀者被人稱為「兔子」或其它侮辱性的名稱,他們只能在公園、浴室或公廁裡秘密相會。
在當年,巴黎的同性戀傾向不被父母接受,父母認為那是「病」。在父母的要求下,巴黎曾有過一段維持不到半年的異性婚姻,也因此有了一個女兒,但後來沒有跟她聯系過。
1977年,因為另一位同性戀者舉報巴黎的同性戀行為,巴黎被判三年勞教。當時還是中學教師的巴黎被學校開除,校長認為巴黎「犯了永不可饒恕的罪行」。那之後,因為同性戀,巴黎又先後在1982年和1984年兩次被判刑兩年。
巴黎回憶說,甚至在監獄裡他也受到其他犯人的歧視。有一次出於同情,他給了一個男孩一個包子,卻因此被獄友們痛打一頓。在獄中的巴黎也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巴黎在1986年走出監獄時,他發現社會對於同性戀者的態度已經開始有了改變,已經有更多的同性戀者活躍在他們的「圈子」裡,「同性戀」這個詞也開始更多的出現在媒體上。
失去工作的巴黎曾靠賣北京地圖謀生,也作為自願者向同性戀者發放預防艾滋的宣傳品,儘管這些預防艾滋宣傳冊曾被警察沒收。與如今的許多同性戀者一樣,巴黎的男友有妻子和自己的家庭,而巴黎也對養子隱瞞著自己的同性戀關係。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政府對於同性戀越來越寬容,到1997年時,被用來給同性戀定罪的相關法律條文被廢除,2001年,同性戀不再被國家列為「精神疾病」。
儘管社會態度已經有了變化,問題和歧視卻仍然繼續存在。《中國日報》的報導引述上海大學學者劉達臨的估計說,中國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同性戀者已經或準備與異性結婚。
根據青島大學張北川教授在2008年的一項調查,在1259名男同性戀者中,有62%的人表示從未公開過自己的性傾向,35%的接受調查者曾想過自殺,而曾嘗試過自殺的人佔13%。此外該項調查還顯示,約20%的受訪同性戀者表示曾遭受語言或身體上的傷害,因為是同性戀者而曾被解雇或曾被迫辭職的人佔9%,還有5%的同性戀者認為自己的收入或職業發展受到了不利影響。
《中國日報》的報導引述北京迴龍觀醫院一位劉姓醫生的介紹說,有許多人前來尋求「治療糾正」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其中既有父母陪同的青少年,也有已婚男子。
張北川教授認為,中國的男、女同性戀者人數據估計有幾千萬,歧視問題迫使其中相當大比例的人隱藏自己的性傾向。有衛生專家認為,這種隱藏妨礙了預防艾滋病的努力,而許多男同性戀者選擇與異性結婚,也導致艾滋病有在女性人群中擴散的趨勢。
從72歲的同性戀者巴黎,談到整個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態度變化和艾滋病等話題,《中國日報》報導說,許多專家和同性戀者都認為,態度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困難和挑戰依然存在,如同在今年一月原定舉辦的「中國彩虹先生」比賽現場有人寫下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本文原載:愛白網;英文原文來自2月24日《中國日報》第七版;圖片出自《中國日報》/Feng Yongbin:在72歲生日聚會中情緒激動的巴黎。
Reader's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comment on this page!
Please log in to use this feature.